2024-11-04 08:32 点击次数:58
汉文帝的控权之术
第一,施恩之术
目的在于得人心,民心所向,天下归焉。王者,天下所归往也。
向天下施恩。
方法:大赦天下,免除一半租税,修改律法,废除连坐的律令。
向特定人施恩。
方法:赏赐,封官爵,免罪,提拔任用,尤其是破格提拔。比如贾谊,比如恢复刘姓宗室的封地。
下诏救济鳏、寡、孤、独和穷困的人。年龄八十岁以上者,每月赐给米、肉、酒若干;年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,另外再赐给帛和絮。
特殊用法:先打后拉
绛侯周勃回到封地,郡守、郡尉巡行来到绛地,周勃都怕他们是受命前来捕杀自己,经常身穿铠甲,令家中人手执兵器,然后与郡守、郡尉相见。
有人上书,告发周勃谋反,皇帝交给廷尉处置,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,审讯案情。
周勃极为恐惧,不知如何对答;狱吏逐渐对周勃有所凌辱。周勃用千金行贿狱吏,狱吏就在公文木牍背面写了“以公主为证”,暗示周勃让公主作证。公主是指文帝的女儿,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她为妻。
薄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谋反。文帝朝见太后时,太后恼怒地将护头的帽絮扔到文帝身上说:“绛侯周勃当初在诛灭诸吕的时候,手持皇帝玉玺,身统北军将士,他不利用这一时机谋反,今天住在一个小县,反而要谋反吗!”
文帝此时已见到了周勃在狱中所写的辩白之辞,于是向太后谢罪说:“狱吏刚刚证实他无罪,就要释放他了。”汉文帝派使者持皇帝信节赦免绛侯周勃,恢复他原有的爵位和封地。
汉文帝不能寄希望于周勃真的不造反,而是在没有苗头的时候就敲打他,使他永远不敢生出谋反的念头。更重要的原因是,周勃是刘邦时代仅存的高官,影响力过大,甚至影响到了文帝施政,又怎么能不通过敲打他来震慑群臣呢?
有人告发他,谋反将他逮捕下狱,这就是“打”;查明实情没有谋反的行为,恢复他原来的爵位和封地,这就是“拉”。一打一拉凭空制造了筹码,谋反的怀疑将永远存在,就是握在皇帝手中的筹码。有人告发谋反而没有追究责任,这也是一种变形的施恩。
第二,赏罚之术
目的在于驾驭人,为我所用。
给予赏赐,形式多样。可以是物质形式,比如诛灭诸吕的功臣增加封户与赐金;也可以是精神形式,比如汉文帝对绛侯周勃以礼想待,很是恭敬,经常目送其退朝。
给予处罚,形式多样。可以是精神、思想、心理、行为上的威慑,周勃因有功而得意,对人主有骄矜之色,袁盎建议汉文帝不能一直谦让,君臣皆有失礼节。于是,汉文帝以庄重威严之权势令周勃敬畏。
可以是肉体上的处罚,比如刑罚。
还可以是地位上的压制。比如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,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,因为二人最初想拥立齐王刘襄为帝。
还可以混合使用,赏中有罚,德中有威,赏罚浑然一体。
赵佗乘坐供天子专用的黄屋左纛车,自称皇帝,与汉朝皇帝相同。汉文帝于是下令,为赵佗在真定的父母亲的坟墓设置专司守墓的民户,按每年四季祭祀;又召来赵佗的兄弟,用尊贵的官位和丰厚的赏赐表示优宠。
第三,用人之术
目的在于选拔、任用贤人,组成自己的核心队伍。
河南郡守吴公
文帝得知河南郡守吴公治理地方的政绩为天下第一,就召他入朝做廷尉。吴公推荐洛阳人贾谊,文帝就召贾谊进京做博士官。
贾谊
贾谊年仅二十多岁。文帝很赏识贾谊的文辞可观和知识渊博,一年之中,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。
文帝提议让贾谊出任公卿,但是大臣们都反对。于是文帝疏远贾谊,不采纳他的意见,外放为长沙王太傅。与其说是外放,不如说是一种保护,虽然文帝喜爱贾谊,但是朝中的旧臣势力依然强大,只能使用迂回的策略。如果强行任用贾谊,极容易遭到迫害,与其迫害,不如保护,待之后再行任用。
张释之
接受袁盎的建议,任用张释之,并不断进行提拔。
在用人过程中,汉文帝并不急于使用自己人,而是任用刘邦留下来的老人,陈平、灌婴都任职到去世,然后才任用了御史大夫张苍为丞相。
第四,纳谏之术
目的在于听意见,知得失。
方法:广开言路。
汉文帝下诏书说:“群臣都要认真思考朕的过失和朕所未知、未见的问题,并请大家告知朕。还请大家向朝廷荐举贤良、方正、能直言极谏的人,以便帮助朕的不足。”
废除诽谤罪、妖言罪,鼓励臣民进谏,吸引远方贤良之士到朝廷任职。
袁盎
采纳袁盎建议,压制周勃的骄矜;汉文帝从霸陵上山,想要向西纵马奔驰下山。袁盎劝谏,文帝停止冒险。
贾山
颍阴侯的骑从贾山上书文帝,谈论治乱之道,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。
止辇受言
文帝每次上朝,郎官和从官进呈奏疏,他从来都是停下辇车接受。奏疏所说的,如不可采用就放过一边,如可用就加以采用,未尝不深加赞赏。
贾谊
贾谊论积贮之理,文帝纳其言,诏开藉田,文帝亲自耕作,为天下臣民表率,以劝百姓,以农为本。
第五,听言之道
目的在于防止发生蒙蔽、壅塞之祸,防臣子窃权。
因此,必须要听两方意见,而不能只有一方观点。
臣子们都形成了一致性意见,是不是就是正确的呢?正确与否,与多数人意见并无关系。正确性是因为符合事实、符合客观实际,符合真理,而不是因为持此意见的人数多少。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,历史的发展往往由关键的少数决定。
《商君书·更法》
愚者暗于成事,智者见于未萌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
必须要有反对者,双方意见,帝王才不会被蒙蔽。
偏听则暗,兼听则明。
第六,权力分割
目的在于调整职位,调整权力,防止长期经营,打压臣子窃权。
对列侯管控,不断调整,使其难于形成稳固的势力。为什么不断调整可以实现破党散众的目的呢?因为权力的通行规则是:人走茶凉,追随者谁也不会一条道走到黑。
汉文帝下诏,令列侯各自离京到所封领地去;身为朝廷官员和受诏书留居京师的列侯,则派遣他们的太子到封地去。
对丞相职位多次调整
文帝下诏说:“先前诏令列侯回各自的封地,有的人辞别而未成行。丞相是朕所倚重的人,应为朕率领列侯返回各自封地!”十二月,文帝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,命令他前往封地。文帝任命太尉灌婴为丞相;罢废太尉之官,将其职责归属丞相。
丞相的职位不断变化,从陈平到周勃,陈平死后,复任周勃。然后进一步调整,免去绛侯周勃丞相职务,遣其就国。再以太尉灌婴为丞相,同时罢废太尉官职,归属丞相。根本目的在于军权,不能让军权一直握在周勃、灌婴手中。通过不断变换职位,调整职权,削弱旧臣的军权,逐步握在自己手中。
第七,阴谋权术
目的在于强本弱末,消除威胁。
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儿子,力能举鼎,怨恨审食其当年没有为他的生母求情,含恨而死。因此用铁锤击杀审食其,刘长到皇宫请罪,汉文帝感念他为母亲复仇,没有治他的罪。当时薄太后及太子,大臣都惧怕淮南王。
淮南王归国以后,更加骄横恣肆,出入称警跸,自称皇帝,上比于天子。袁盎进谏说:“诸侯过于骄傲,必生祸患。”文帝不听。
淮南王刘长自设法令,驱逐朝廷所任官员,请求自己任命相和二千石官员;汉文帝违背意愿同意了。刘长又擅自刑杀无罪的人,擅自给人封爵,最高到关内侯;多次给朝廷上书都有不逊之语。文帝不愿意亲自严厉地责备他,就让薄昭写信委婉地规劝他。
淮南王密谋造反,事情败露。宗正、廷尉认为应当处死,文帝赦免淮南王的死罪,废去王号,遣送安置在蜀郡严道县的邛邮。在路上,淮南王愤恨绝食而死。汉文帝又将沿途不开门送食物的官员全部处死。
放任淮南王之恶,彰显其过,令其自取灭亡。应该加以约束,却不约束,必有阴谋。当时的人看得都很清楚,做了一首歌谣,说:兄弟二人,不相容。汉文帝听说之后自我辩解:天下人怎么能够认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土地呢?岂不是欲盖弥彰。
淮南王死后,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七、八岁,都被封侯,却不在淮南故地。几年之后,又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在淮南故地封王。经过这一连串的调整,虽然汉文帝没有夺去淮南的土地,但是再想依靠淮南造反已经不可能了。淮南王刘长的原有势力不存在了,淮南故土被分割为三部分,实力大为衰减,这就是分割散势,是一种变形的“推恩令”形式。
《道德经·第三十六章》
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是谓微明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lol竞猜平台aac8.net直播竞彩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